宜川地处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南部、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北靠延安宝塔区,南接黄龙,毗邻韩城,东隔黄河与山西吉县相望,国土总面积2931平方公里,辖4镇2?乡1个丹州街道办事处,总人口11.8万人。宜川属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以“山、川、沟、塬”为主,东部黄河沿岸为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区,县川仕望河以北为黄土破碎塬区,西南部为丘陵土石山区,最高海拔1710米,最低海拔388米,气候以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9℃。境内交通便利,青兰高速、309国道、201省道、214省道、303省道穿境而过,正在建设的沿黄公路和即将开建的榆商高速、蒙华铁路、沿黄公路、309国道城区过境段纵横交汇,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557.2公里。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县”,被文化部命名为“胸鼓之乡”,被农业部命名为“花椒之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被省旅游局命名为陕西省旅游强县。
宜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西魏大统三年置县,至今己有1500多年历史。传说开天辟地始祖盘古曾在此“卜婚”,《水经注》记载“禹治水,壶口始”,民间亦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县内存留诸多龙文化和祖根文化遗迹,考古发现距今2.5—1万年前的龙王辿古人类遗址,充分印证了这里是古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北宋名儒张载、胡瑗曾在此传道授业、教化民众,开创民风民俗,被后世誉为“横渠遗风”;词作家光未然、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就诞生在黄河壶口岸边;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退守宜川秋林,国共合作,御敌于大河东岸,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历史篇章;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元帅指挥了扭转西北战场时局的宜川大捷,加快了全国解放进程。在陕北文化发展史上曾流传着“文出两川,武出三边”的说法,其中“两川”之一就指宜川。全县共有文化遗址562处,馆藏文物572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人,非物质文化遗产15类150项。
宜川资源丰富,物华天宝。属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已建果园36万亩(其中:苹果26.5万亩,核桃5万亩,花椒4万亩,酥梨0.5万亩)、发展棚栽4408亩,基本形成了“北部苹果、东部酥梨、南部花椒核桃、西部苹果棚栽”的农业产业格局。初步探明煤炭储量23.9亿吨、煤层气189亿立方米、天然气100亿立方米、石油678万吨,可建年产300万吨大型煤矿和大型液化气站。拥有国家4A级景区黄河壶口瀑布、3A级景区蟒头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二战区长官司令部秋林旧址,以及以寿峰桃池为代表的山水风光,是延安A级景区最多的县份之一。
宜川风光秀丽,环境优美。境内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坐落着虎头山、七郎山、凤翅山、蟒头山、盘古山等九座山脉,分布着云岩河、仕望河、白水川河、猴儿川河、鹿儿川河、如意川河六条入黄一级支流河系,河流水量充沛,无工业污染。全县共有林地面积382.5万亩,林木蓄积量56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4%,林木绿化率66.4%,生长着白皮松、椴树等珍稀树种,寄栖着天鹅、鸳鸯、水獭、金钱豹、林麝、褐马鸡等国家保护动物,先后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营造林质量先进县、封山育林先进县。
宜川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近年来,全县上下围绕“推进七个发展、打造五张名片”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文旅兴业、果畜富民、能源强县”四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7亿元,同比增长7.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5亿元,同比增长29.6%;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2亿元,同比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7亿元,同比增长1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77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9626元,增长13.3%。特别是以苹果、旅游、油煤气开发为主的特色产业快速发展,苹果总产45万吨,产值21亿元,果农人均果业收入达到2.47万元;县城-秋林二战区旧址-蟒头山-壶口瀑布-高柏民俗文化村“五点一线”的旅游“线路图”日渐清晰,全县累计接待游客97.1万人次,门票收入6563万元,全年旅游综合收入达7.87亿元;先后开钻天然气探井102口,工业企业累计达到349家,非公有制企业累计达到4256户。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区气化率达到83%、绿化率达到43%、亮化率达到98%、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3%;云岩重点镇供水、绿化、亮化、硬化、垃圾污水处理等市政设施日趋完善,成功跨入国家级重点镇行列,审批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7.1%。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88处,有线电视覆盖率36.8%、电话入户率29.7%、通讯网络覆盖率90%以上。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27所,在校学生21700人,教师1227人,宜川中学高考六项指标连续9年名列全市各县区第一;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6个,开放床位413张,在职卫生技术人员341人。宜川中学迁建、县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石沟坪和党湾片区集中供热、德馨园保障房、县城供水、文化活动中心等一批重大民生工程相继实施,建成保障性住房5538套,实施危房危窑改造4106户,完成移民搬迁2889户12027人,实现贫困人口脱贫1.4万余人;新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1处,区域敬老院2个,设置床位500张,宜川群众享受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好。